今天來上傳易愚老師易經講義《需》卦
需 :有孚,光亨,貞吉。利涉大川。
彖曰:需,須也。險在前也,剛健而不陷,其義不困窮矣。需,有孚光亨貞吉,位乎天位,以正中也。利涉大川,往有功也。
象曰:雲上於天,需。君子以飲食宴樂。
序傳:物之稚也。物稚不可以不養,故受之以需。需者飲食之道也。飲食必有訟,故受之以訟。
雜傳:需不進也,訟不親也。
需是徵兆
字是由『雨』、『天』兩字組合而來,下卦亁為天,上卦坎為水,天上之水故為『雨』。所以『需』字本是從卦象而來。
《說文解字》云:『需,遇雨不前,止須也。』也是從卦象來解釋。
亁在下卦是根基厚實,實力堅強之象,乾也是健行,往前衝撞無所畏懼,但坎險在前還是不可輕易涉險。所以『遇雨不前』;《彖傳》解釋的很清楚『險在前也,剛健而不陷,其義不困窮矣。』
坎險深不可測,晦而不明,所以雖有乾陽之剛健亦不可冒險,要「需」。
乾行遇險要「需」才能『剛健不陷』才能『不困窮』。
《需》者「止須」也?怎麼解釋?
「止」是停止,不要前近冒險,但乾陽實力厚實怎甘願一直止而不前?
《彖傳》曰:「需,須也。」
『須』者何也?等待之意。《韻會》:「遲疑需待也。」
《左傳·成二年》:「子不少須,衆懼盡。」「須」作「遲緩」解。
《後漢書.班超傳》:『長史亦於此西歸,可須夜鼓聲而發。』這與《說文》:『需,遇雨不前』所以等待同義。但不是長久的等待,是暫待,是須臾的遲緩等待。《荀子.勸學》:『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。』
所以《需》卦是前行遇險故暫時、須臾的忍耐。《乾》卦健行失之莽撞所以遇險要『戒急用忍』。如此才能『利涉大川』『往有功』。
《需》就是「戒急用忍」。
《歸藏》易此卦作《溽》,大雨濕溽之義,《禮記.月令》:『是月也,土潤溽暑,大雨時行。』
前行遇雨大雨將下,不利於行所以暫待大雨停歇之後再行。
《小畜》『密雲不雨』是雲尚未成雨,鬱悶難當;《需》卦『雲上於天』雨已行成將下。
《小畜》所等待時間長;《需》卦所待時間短,只是須臾片刻。
《需》上卦之雲以成水,就是雨,雨在天上未下未下而將下,所待之時不長。
乾天之上之坎水,應為雲,但需字從雨,是雲以成雨將下而未下,已成雨勢必降下,所以等待之時不長為暫待也。是可以等待的。
《需》卦天氣將變,雨將下,故止而不進。天氣不好,不宜出門。
『溽』與『濡』意義相近。除了濕溽之義外尚有堅忍之義。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『濡肉齒決,乾肉不齒決』。《孔穎達.正義》:『濡,濕也。濕軟不可用手擘,故用齒斷決而食之。』 又《史記.刺客傳.聶政傳》:『鄉使政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心,不重暴骸之難,必絕險千里以列其名。』 註:『濡,潤也,人性濕潤則能含忍』。
故《需》卦有『戒急用忍』之意。從卦象看,乾健行有急之意;坎為險陷有忍之意。
『孚』有兩個意思;一為卦兆,為徵兆。一為應驗,徵驗,所謂『信而有徵』。
『有孚』就是有徵兆。彩虹與雩都是徵兆。
『有孚』之『孚』是信而可徵、徵兆明顯之義。
《說文解字》:「卵孚也。一曰信也。」《徐鍇曰》:「鳥之乳卵,皆如其期,不失信也。」
『孚』字從『爪』、『爫』,是禽爪;從『子』是『卵』;爪下之卵所以為『孵』孵而必出故為信。禽鳥孵卵不一定孵的出來,能孵出來必定跡象明顯這才叫『孚』。古代『孵』『孚』同字,《淮南子.人間》:『夫任者先避之,見終始微矣,夫鴻鵠之未孚於卵也。』。第六十一卦《中孚》,《孔穎達˙正義》:『中孚,卦名也,信發於中,謂之中孚。』 將『孚』解釋為『信』是對的,說話算話為信,信必有可徵才是真信。禽鳥孵卵,卵裂雛必將出,故信而可徵。
『有孚』者,大雨已成將下,徵兆明顯,故信而可徵。
《需》卦坎險在前,是危險的前兆,所以需待不前。
有謂『孚』為『俘』,是俘虜、擄獲,但是易經表示俘虜、擄獲之義都用『獲』,以『孚』為『俘』是有問題的。
『光』是彩虹。
《需》是彩虹,坎為雲雨,離為日光,乾為天。
《需》是雨下,彩虹現。
彩虹光大於天,雨盡日落,彩虹也消失,滯留之時短,所以說是須臾。
《需》是下雨的徵兆,是彩虹。《說文》:『須也,遇雨不進,止須也。』見彩虹知有雨故須而不前。
《大象》說:『飲食宴樂』與《序傳》說:『需者飲食之道也。』所言為供需,需要,需求,需索,是民生,給用;雨是滋生萬物之象,萬物所需,故曰『需』。
《需》是酒食,民生必需。大象說『飲食宴樂。』
《需》是已成雨而未下,有焦躁苦候之象。但《大象》曰『君子以飲食宴樂』是好整以暇,從容不迫之意,若非甘霖將施,恩澤普降,怎能飲食燕樂。
能飲食燕樂《需》卦是有人請客,遇貴人。
『飲食宴樂』是好整以暇,從容不迫,老神在在,不改常態,平常心。
『飲食宴樂』是飲食男女之需。
『飲食宴樂』平常心,是正常的生活起居,是最起碼的民生經濟。不是奢華。
『飲食宴樂』是請客吃飯,是宴無好宴,是飯局,是公關。
《雜傳》說:「需不進也」前行遇險所以忍而不進,就是《彖傳》:『險在前也,剛健而不陷』。
陰陽相變為錯卦,《需》卦陰陽相變為《晉》卦是日出東方,前景光明之象。錯卦也稱為「旁通」,兩卦相錯,直行遇險故不進,旁行則進,是迂迴以求進。所以《雜傳》云:「需不進也」、「晉者進也」,直行不進,迂迴就進。
《晉》是進,《需》是不進,旁通錯行為進,是遇險陷不能進則旁行遶道以求進。
《需》為待,耐心等待,是不必急時候到了就可以進。
《需》卦不進,是有所待,有所慎,有所思。反之《晉》則是進,是『柔進而上行』。
《需》下乾,雖剛健而不能進,要改變為【柔】為【虛】才能進。剛健則好訟,能訟,柔
順陰虛則不必訟而能進。進而功能成。
《晉》錯為《需》,是等待以求進。
上艮下乾的《大畜》,《雜傳》說:『大畜時也』。是時機未到,也是等待,等到何時不可預測,所畜者大,故所待之時亦久。上坎下乾的《需》是須臾忍耐,時間短的多。
又坎為險陷,乾為剛健;遇險必得剛健果敢方能濟險。遇險需能謹慎方能化險為宜。
是遇險而不懼,險可平,功可成。故曰『利涉大川,往有功』。
『利涉大川』是遇到險難,古人以渡河涉川為險難之象。
金文「涉」字中間是水,兩邊兩隻腳,象涉水之形。《說文解字》:「涉,徒行濿水也。」本義是趟水過河。
上坎為水,「大川」之象。
《需》一動就遇險,不宜遠行。
『剛健而不陷,其義不困窮矣』就是說需之滯待,遲疑,含忍皆是一時的。
《訟》卦坎險在下,晦暗不明看不見是真險;《需》卦坎險在上,雖險而明,可以避險。
上下相顛為綜,《需》綜為《訟》,《需》之後亦為《訟》,有需求就有所爭。爭則人際關係不和睦。所以,民生必需處理不好必有所爭訟。要深思熟慮,謀定後動。
《訟》為爭,《需》是含忍不爭,退一步海闊天空,旁行一步就能晉。
《需》卦內為乾陽,故需卦根基極好,今處於需待含忍之時,不是不能濟險、涉險,而是為義而不為。故曰『義不窮困』。
沒有道理會窮困,因為後勢看好,必能濟險,故曰『往有功』。
《訟》好鬥,瞻前不顧後;《需》則隱忍不發,以待後功。
《需》之前為《蒙》,是草昧幼稚,需要支援共給,也不宜造次,要識得利害大體,以免厄殺了生機。
《需》時候未至,要耐心等待,緊接著是《訟》卦,一不小心錯了步伐容易引起爭訟。
《晉》卦日出地面,時候到了,可以大展宏圖。
《需》、《訟》互綜,爭訟皆因需求不平。
『有孚』就是信心,等待難熬要有信心,才能成功,不然突然改玄易幟,突生困擾,容易忿事。
『有孚』就是要有耐心,自信,有誠信,遇險不慌亂。
『貞吉』是「光亨」的條件,要能守的住。如此可以「利涉大川」。
『貞』是正道,守正道不耍小動作,大大方方。
『孚』是『浮』能浮故能『利涉大川』。
《需》是虛假,浮是浮光掠影,所以坎不明,看不清,故危險。
『其義不困窮矣』:見險在前,待機而動,性剛行健,不陷於險,如此,不致窮困。
相反上乾下坎的《訟》卦,易經說『終凶』,是因為乾剛健在前一意孤行,忽略險在後,以致陷於窮困。今《需》卦險在眼前,有自知之明,待機而行健,故可出險,故不困窮。
《蠱》彖曰『利涉大川,往有事也。』是前途多艱辛,事故多。或許當做「不利涉大川,往有事」,提出疑問以待明者。
《需》彖曰『利涉大川,往有功也。』是說將盡其功,功德圓滿,故可以等待,從容等待。
《需》是嬬是美眉(妹妹)。
《需》坎上乾下,坎水在天之上,坎水滋潤未下,恩澤未施,需求未饜。
乾陽精氣保滿上升健行遇坎險,健行遇險,所以耐心等待僵局。
《訟》上剛健,下坎心機沉府深沉,明的不行來暗的;乾上坎下,溝通不良,南轅北轍,各說各話。
《需》不進也,戒急用忍,膠著等待。
『貞吉』堅持守正,堅持原則,則吉。
需,須也,等待,乾陽不進為何?蓋時機未熟,必要條件未滿足,故等。等待什麼?九五在坎險之中,坎為水,為資源,也是需待的原因。可惜是資源也是險,故《需》卦有火中取栗之象,故等待遲疑。
『功』,圓滿具體,功成圓滿,所謂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三不朽也。
以上就是《需》卦之摘要。有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,請寫信給我哦~